【一線正能量】黃焱林:匠心琢工程 奮斗耀青春 |
|
|
|
頭戴安全帽,手攥卷邊圖紙,時而蹲在地上比對施工節(jié)點,時而站在桁架下協調工序銜接。這個在工地里步履匆匆、滿眼專注的身影,正是重慶科學會堂項目工程管理部主任黃焱林 —— 一位以技術為矛破施工難題、以奮斗為盾扛項目重責的 “青年崗位能手”。 從項目初啟時土石方開挖的 “開荒” 硬仗,到后續(xù)裝飾裝修的 “精修” 細活,他以 “一線為家” 的執(zhí)著、“創(chuàng)新為刃” 的闖勁,將圖紙上的冰冷線條,轉化為拔地而起的城市地標,在深耕施工現場的每一個日夜中,綻放青春光芒。 一線深耕,讓圖紙從“紙面”落地 對工程人而言,圖紙好比是用符號與數字編寫的“密碼本”,施工現場則是需要實時應對的 “動態(tài)考場”。黃焱林的核心任務,就是做這兩者之間的 “翻譯官”—— 既要吃透圖紙里的設計意圖,又要摸透現場的復雜條件,最終把抽象的設計方案,變成工人可上手、進度有保障、質量能達標的施工方案。 “識圖不能只看紙面,得帶著現場的問題看?!?這是黃焱林在技術交底會上常跟青年技術員說的話。每天清晨,他總會提前半小時到辦公室,把當天要推進的工序圖紙鋪在桌上,用紅筆圈出可能存在的施工難點:“這里梁筋間距較密,后期管線預埋會不會沖突?”“這個屋面節(jié)點的防水工藝,能不能結合重慶多雨的氣候優(yōu)化?” 帶著這些疑問,他便一頭扎進施工現場,腳踩泥濘的施工道路,手握卷尺丈量每一處結構尺寸,用對講機與班組負責人反復確認細節(jié),甚至爬上腳手架查看模板拼接的平整度。 有一次,在核對配套用房頂板圖紙時,他發(fā)現設計的排水坡度與現場地形存在偏差,若按原圖紙施工,雨季可能出現積水隱患。他立刻召集技術組、施工班組開現場會,一邊對照圖紙標注地形高程,一邊用手勢模擬排水路徑,最終提出“局部調整坡度 + 增設排水溝” 的優(yōu)化方案。方案實施后,不僅解決了積水問題,還減少了混凝土用量,節(jié)約了施工成本。 “咱們常說‘按圖施工’,但按圖不是死磕圖紙上的數字,而是要讓圖紙服務現場的實際需求;反過來,現場發(fā)現的問題也得及時反饋給設計,幫圖紙補漏洞,這才是‘按圖施工’的真諦。” 黃焱林說。 破局攻堅,以創(chuàng)新思維解施工堵點 重慶科學會堂項目業(yè)態(tài)復雜,鋼結構施工、機電安裝、裝飾裝修等多專業(yè)交叉作業(yè),難免遇到難題。每當這時,黃焱林總能跳出“經驗主義”的框架,用創(chuàng)新思路找到破局之道。 在機電安裝與裝飾裝修交叉施工階段,一個棘手的問題浮出水面。機電管線安裝完成后,裝飾裝修的吊頂高度比設計要求低了5厘米,若強行施工,會導致吊頂平整度不達標;若拆除重改,不僅延誤工期,還會造成材料浪費。黃焱林第一時間趕到現場,仰頭盯著管線反復觀察:“機電班組按圖布管,裝飾班組按圖做吊頂,問題到底出在哪?” 回到辦公室立即翻開厚厚的機電、裝飾專業(yè)圖紙,比對圖紙的平、立、剖以及節(jié)點。原來,設計階段兩專業(yè)圖紙未充分合圖,管線標高與裝修吊頂位置存在 “空間沖突”。當天下午,他帶著圖紙和卷尺再次來到現場,將解決方案向兩個班組進行交底,同時強調過程中的重點,模擬施工情形。與此同時,他帶著詳實的現場數據和方案與設計溝通,最終推動施工圖調整;既不用拆除原有管線,又確保了裝飾吊頂的高度要求,為項目挽回返工損失。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主體施工階段的疊合板吊裝難題。當時鋼結構與水平樓板同步施工,傳統垂直運輸設備效率低,且受現場空間限制,工序穿插困難。黃焱林盯著現場的桁架結構琢磨:“能不能用跨桁架的設備來吊裝?” 他大膽提出 “定制跨桁架龍門吊” 方案,可試吊后發(fā)現效率仍未達預期。他沒有氣餒,立刻組織土建、鋼結構隊伍開專題會,把施工進度表、設備參數表、桁架承重數據攤在桌上,逐一分析問題:“龍門吊受吊裝點位限制,單次只能吊一塊板;如果預留部分鋼梁,用汽車吊從側面輔助呢?”思考完就立即組織現場試驗,他跟著汽車吊司機調整吊裝角度,記錄每一次起吊、平移、落位的時間,最終確定“預留鋼梁后裝帶+汽車吊與龍門吊相結合”的方案。這一改動看似簡單,卻讓疊合板吊裝效率提升了33%,原本需要15天完成的樓板施工,10天就順利收尾。 “工程里沒有‘死胡同’,只要盯著困難找辦法,總能走出一條新路。” 黃焱林說。 科研賦能,以技術匠心鑄質量名片 作為大型會展中心,重慶科學會堂對技術的要求遠超普通項目。面對智能配電、特種風管施工等技術挑戰(zhàn),黃焱林主動扛起科研重擔,用數百次試驗、無數個深夜的鉆研,為項目擦亮 “技術名片”。 他牽頭參與了《基于物聯網與數字斷路技術的智能配電系統研究》《一體式石墨防特風管施工關鍵技術》兩項課題,從課題立項時的技術路線論證,到試驗階段的參數調整,再到成果落地后的現場指導,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留下了他的身影。為了歸集1900萬元科研經費,他反復梳理項目技術需求,確保每一筆經費都用在“刀刃”上;為了驗證智能配電系統的穩(wěn)定性,他在控制室待了整整一周,盯著屏幕記錄電壓、電流的實時數據,哪怕 0.1 安培的波動都要排查原因。最終,兩項技術成果成功應用于項目,其中“一體式石墨防特風管施工技術”比傳統工藝節(jié)約了20%的工期,還減少了材料損耗。 在“提高鋼結構預埋安裝精度”的 QC 活動中,黃焱林更展現了較真的性情。鋼結構預埋螺栓的安裝誤差若超過 5毫米,就可能影響后續(xù)桁架安裝精度。為了控制誤差,他帶領團隊做了數十次試驗:從調整預埋螺栓的固定支架做法,到優(yōu)化混凝土澆筑時的振搗順序,每一次調整都記錄詳細數據。有一次,為了觀察混凝土凝固過程中螺栓的位移情況,他每2小時測量一次。最終,團隊將預埋螺栓的安裝誤差控制在3毫米以內,遠超行業(yè)標準,這項成果也一舉斬獲中國技術質量協會一等獎。 “深夜的實驗室里,數據報表上的每一個數字,都是質量的‘保證書’。”黃焱林的辦公桌上,至今還放著那疊密密麻麻的試驗記錄,紙頁邊緣早已被反復翻閱得泛黃。 精算增效,為項目注入降本活水 “工期提前半年。”當這個目標下達時,項目全員都感受到了壓力。黃焱林深知,要在縮短工期的同時保證質量,科學合理的方案是關鍵 。每一次總平布置的優(yōu)化、每一個施工方案的調整,都要算好 “成本賬”“效率賬”。 項目施工總平面布置是影響效率和成本的 “關鍵棋”,黃焱林拿著總平圖在現場踏勘了十余次。哪里適合放材料堆場,能減少運輸距離?哪里規(guī)劃施工道路,能避免后期反復開挖?哪里設置臨水臨電接口,能減少轉換次數?他把這些思考都標注在圖紙上;結合主體、機電、裝飾等不同施工階段的需求,最終制定2次總平布置方案,較傳統布置減少1次?!翱偲讲贾貌皇且货矶偷?,要充分考慮后續(xù)專業(yè)、工序,才能減少對工期和成本的影響”,他說。 在基礎施工階段,原本采用傳統人工水磨鉆開挖方案,但施工幾天后發(fā)現,進度比計劃慢了近一半。黃焱林立刻暫停施工,帶著技術組調研市場,走訪了多家施工單位,考察了潛孔鉆、炮機等設備的作業(yè)效率,還算了一筆 “明細賬”:人工水磨鉆每天開挖10立方米,成本約3800元;“潛孔鉆 + 炮機 + 挖機” 組合每天能開挖 30立方米,成本4800元;成本雖略有上升,但工期能縮短一半。他把調研數據、成本對比表整理成報告,上報項目后推動方案調整。最終基礎施工不僅節(jié)約工期,還通過優(yōu)化機械配合,把成本控制在原計劃范圍內。 傳幫帶育,筑強團隊成長基石 獨行快,眾行遠。作為項目青年突擊隊隊長,黃焱林不僅自己沖鋒在前,更注重把經驗傳給身邊的年輕同事,讓“青年力量”在項目上成團成長。 他牽頭打造了“技術沙龍”平臺,每月組織一次交流活動,主題不固定:有時是“如何快速識別圖紙漏洞”,有時是“鋼結構吊裝的安全控制要點”,有時甚至是“現場溝通的技巧”。每次活動前,他都會讓隊員提前收集施工中遇到的“難題”,活動中則結合自己的經歷拆解案例:“上次機電、裝修問題,我是怎么找合圖漏洞的?大家遇到類似問題,可以從‘專業(yè)交叉點’入手排查?!彼€把自己從業(yè)以來踩過“坑”的經驗經教訓分享給隊員 。 在他的帶動下,青年突擊隊漸漸形成了“敢創(chuàng)新、善解決”的氛圍。隊員小楊曾因看不懂復雜的鋼結構節(jié)點圖紙而焦慮,黃焱林帶著他去現場對照實物,一邊指認構件一邊講解受力原理,還給他布置“作業(yè)”:讓他試著畫簡化版節(jié)點圖,再一起修改完善。3 個月后,小楊不僅能獨立看懂復雜圖紙,還提出了 “鋼結構節(jié)點焊接順序優(yōu)化” 的建議?!翱茖W會堂是個全能課堂,多學一點、多練一點,年輕人就能快速成長?!秉S焱林說。如今,他帶領的青年突擊隊成員逐漸成長為項目“技術能手”。 每天收工時,黃焱林的工裝上總沾著泥土,褲腳邊常帶著施工現場的灰塵 ,那是他一天奔波的“勛章”。但腳步仍未停歇,每天清晨,他依舊會提前到現場巡查;深夜,辦公室的燈依舊會為了優(yōu)化方案而亮著。 “工程人就是這樣,一個項目結束了,下一個挑戰(zhàn)又會到來。”他說,“只要堅守匠心、踏實奮斗,青春就會在每一個工程里閃光?!?/p>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